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简介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县周仁魁重修,并拔官田充实经费,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酃县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因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贯穿县境,于是取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之意,将烈山改为洣泉,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沈道宽将书院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年),邑绅万典璋将书院迁回原址,复名洣泉,此后洣泉书院兴学不断。
洣泉书院为土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建筑面积1942㎡,两厢为学生学舍,有大小房间58间,或许正因为狭小而恰恰给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寒窗书香气氛,整个书院古朴幽静,校舍之间有走廊相环,天井相通,院前四根大园木柱威武挺立于两侧,气势非凡,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装饰别有一番情趣。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一团来到酃县城,团部设在洣泉书院,他领导了酃县“三月暴动”,部署了接龙桥战斗,为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和两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洣泉书院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革命艰难曲折历史的见证地,启迪后人的宣传教育基地。
1995年洣泉书院列为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洣泉书院申报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